登录 / 注册 400-816-1413
首页 > 新闻资讯 > 成都高新区“生态圈”政策试行 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功能区“能级跃迁”

成都高新区“生态圈”政策试行 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功能区“能级跃迁”

2019-05-22     来源:四川日报

到2025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将力争突破1万亿元,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一道成为成都的三个万亿级产业。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的“主战场”、改革创新的主引擎,试行“生态圈”政策,力求实现“四大转变”,由传统的扶优扶强转变为构建具备协同性、共生性、吸附性的产业生态;由围绕产业极核转变为关注整个产业上下游;由资金支持转变为与导入和整合资源相结合;由以直接扶持为主转变为与借力杠杆并重,形成乘数效应。

政策驱动高质量发展效应显现

“政策支持下,我们在国家首批‘4+7’带量采购工作中,两个品种入围,中标品种的市场份额预计将增长五倍以上。”倍特药业相关负责人陈杨琦表示,在成都高新区提前布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一系列产业政策驱动下,企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生态圈”政策实施一年来,成都高新区新增生物医药类企业500余家,增长近30%;2018年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工业营收同比增长24%,在全市工业占比由27.4%提高到33.7%。世界500强医药企业赛诺菲在蓉投资中西部运营与创新中心;国际医美知名企业艾尔建抢滩高新区,提前占据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制高点。在全国171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成都高新区跃升至第6位。

“在‘生态圈’政策引导下,高新区生物产业专家联合会成立。政府搭台,产业专家深度参与,以业界共治的模式,搭建起政府和市场高效沟通的桥梁,充分整合双方优势,创新提升了生物产业能力建设。”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专家联合会会长、国家成都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董事长王莉说。

在专家联合会的推动下,2018年,成都高新区成功吸引了诺贝尔奖得主科恩伯格等10多个高端团队入驻;与魏于全院士、张兴栋院士等领军人物的合作也更加深入。目前,专家联合会发展了100余名企业家、科学家成为会员,先后组织2018创新药物发现的前沿与实践国际高峰论坛等10余场大型专业会议,组织“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讨”等20余次专题沙龙,有效提升了专业化产业服务能力。

创新频出直击产业发展难点痛点

“在支持企业创新药物品种研发方面,高新区走在前列,例如对创新药品单一品种最高支持3000万元,更加坚定了企业创新研发的信心。”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表示,得益于政策支持,公司自主研发的治疗前列腺癌新药目前已同时开展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有望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在美国上市的新药品种。

成都高新区把品种培育作为创新培育的核心,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关键创新技术、市场前景良好的药械,分阶段给予大力度的资金支持。2018年生物医药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总体投入强度超过4%;新增药物临床试验批件26个,包括6个1类新药品种;取得药品生产批件13个,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5个,全省占比近50%。

成都高新区还率先开展生物医药保险创新,探索出了“政府+保险+企业”的创新研发新模式,鼓励企业购买相关保险。为此,太平洋财险建设“国际生物医药健康保险超市”,保额达到100亿元,提供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截至2018年底,“超市”已成功撬动7000万元的保费介入生物企业研发阶段,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投入风险,增加了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

“传统新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成都高新区创新利用保险产品支持新药研发,让我们在短时间取得了I类新药临床批件。”成都先导药物董事长李进说。

此外,针对生物产业危废种类多、处理难等问题,“生态圈”政策创新支持企业危废处置,充分调动兴蓉环保科技等专业危废处置机构积极性,确保企业危废处置的时效性、安全性。“去年,我们为高新区服务的生物企业从30家增至60余家,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多赢局面。”成都兴蓉环保科技公司董事长于扬文表示。

再出发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魏于全院士看来,成都高新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在把握好建设国内唯一的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机遇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省市及区级“生态圈”政策组合拳优势,打造好低成本、便利化、国际化的产业发展环境。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中心认为成都高新区的生物产业“起步虽晚,但专业化程度高、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发展潜力大”。

政策实施一年来,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从“链”到“圈”的创新实践成果已日渐显现,初步完成质量与效益并重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同时,成都高新区要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打造“四链条一社区一体系”产业生态圈,构建具有竞争力的“药物及医疗器械国际临床研究服务中心”“生物技术药物全球生产中心”“四川成都国际医学中心”“全球新药研发外包服务交易中心”“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使功能区的功能更加复合、布局更加科学、平台更加专业、人才更加集聚仍任重而道远,还需策马扬鞭,继续奋斗。(成高生)